中医经典语录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名人语录吧,语录具有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语录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经典语录11.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
甚至石膏、栀子等)
2.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3.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4.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5.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7.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8.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
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9. 久病必瘀
10.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
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11.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
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久病必虚
13. 久病必瘀
14. 久病及肾
1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1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17. 久病入络
18. 百病挟痰
19.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0.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21.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2.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23.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24.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25.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26.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27. 脾喜燥而恶湿
28. 怪病多由痰作祟,
29. 治痰无需只祛痰,
30. 贵在治气以为要,
31. 气顺则津液自行,
32. 绝其源泉痰即消。
33.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35. 百病生于气
36.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37.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38. 久病先针足三里
39.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40.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41.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42.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43.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44.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45.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46.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47.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48.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4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5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5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5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5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5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中医经典语录2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1.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18.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19.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0.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1.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22.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23.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2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25.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26.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此处隐藏9033个字……阳,视个体之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要。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7.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
经典语录: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养生者,无不以脾胃为根本,调摄之要,当健脾益胃,而饮食调摄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这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事项。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因此,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否则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
8.运行气血多运动
经典语录:人之气血,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故善养生者,必调和气血,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甚广,方法极多,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按摩、散步、慢跑、登山等。中医对运动养生锻炼讲求意、息、行动的和谐统一,即意守、调息、行动的协调统一。同时,强调运动养生也要讲究适量,不可过劳,否则会有害于健康。
9.平性怡神养天年
经典语录:人之情志活动,与气机密切相关。情志调畅,有助于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气机紊乱或郁闷。养生旨在静神,怡情养神、清心宁神、逐扰安神、怡情畅神、平性怡神。
10.上工治未病
经典语录: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防变。因此,一旦患病,不可讳疾忌医,以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中医经典语录111、男女有别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与血,以其数脱血也。”
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
2、人生有序
婴幼儿期:“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护养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用峻猛,慎用过于寒热之剂,药量宜轻而中病即止。
青壮年期:“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男子三十二岁左右)“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女子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劲强、身体盛壮”。
此期可耐药石,故调摄当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
老年期:“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女子四十九岁,男子五十六岁左右,便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老年期。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顺天时以养生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次阴阳消长之机,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亦当应之而护养阴阳。
4、按月廓盈亏而补泻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虚,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血气、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之药。
5、随昼夜晨昏而调摄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血气、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之药。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清晨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应顺之而养阳,应在黎明清晨,适当户外活动,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安静凝敛,少作劳事,无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
6、按体质差别而补养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柔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人以水谷为本。”
不同的食物可以造成体质的不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已,其摄养的原则,当辨体质之差而补益阴阳。视个体之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要。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7、谨和五味而调饮食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养生者,无不以脾胃为本源,调摄之要,当健脾益胃。而饮食调摄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这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事项。
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因此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否则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
8、运行气血多运动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息孤危。”
人之血气,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故善养生者,必调和血气,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甚广,方法极多。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推拿、按摩、散步、慢跑、登山等。中医对运动养生锻炼讲求意、息、行动的和谐统一,即意守、调息、行动的协调统一。同时,强调运动养生,也要讲究适量,不可过劳,否则会有害于健康。
9、平性怡神善天年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人之情志活动,与气机密切相关。情志调畅,有助于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每致气机递乱或郁闭。养生旨在静神,道法自然、怡情养神;少私寡欲、清心宁神;抑目静耳、逐扰安神;开朗乐观、怡情畅神;陶怡情志、平性怡神;保精益气、养心舍神。
10、上工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有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一是既
病之后防其传变。前者主要内容就是摄生,正说明了摄生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摄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调摄精神形体,提高防病机能;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治未病的另一个意义是:既病防变。外邪侵入人体以后,如果不及时治疗,病邪就有可能逐步深入,侵犯内脏,使病情加重。因此一旦患病,不可讳疾忌医,以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