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10-17 15:53:34
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

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

关于成语的故事1

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小编收集了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典故】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艺文志》

【释义】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传闻

【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

【相反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成语故事】: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造句】:

(1)我们说话必须言必有据,千万别道听途说。

(2)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责的态度。

(3)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途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4)你别听他道听途说,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5)道听途说,多属不经之谈,不可轻信。

(6)对于这事,我也是道听途说,姑妄言之,请你不必介意。

(7)到处说东道西,传播一些道听途说的所谓“小道消息”,这是很不好的。

(8)文人读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9)请别轻易相信道听途说的消息。

(10)你这道听途说的消息根本不可靠。

(11)这里有个道听途说的故事,主人公是位印度职员,他需要将最近一次英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输入电脑数据库。

(12)当投诉是建立在道听途说和愤怒的基础上时,合理的回复往往会点燃火花并使更多的人发表不公平的批评。

(13)我相信谣言止于智者,所以对没有根据的道听途说千万别添油加醋!

(14)谣言止于智者,像这种道听途说的话,为何要相信?

关于成语的故事2

战国末年,卫国有个大商人叫吕不韦,经常到各诸侯国做生意。一次,他到赵国都城邯郸经商,偶然遇见了秦国国君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当时,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由于秦、赵两国经常作战,异人在赵国生活得很困窘。 吕不韦就在异人身上打起主意,想到这是笔大买卖,认为“奇货可居”。

返回家中,吕不韦问他的父亲:“种田能获利多少?”

父亲说:“十倍。”

他又问: “经商利有多少呢?”

父亲回答说:“百倍。”

吕不韦又问:“扶助一个人当国王,掌管天下又能获利多少?”

他父亲惊奇地说:“那利益当然是无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后,不再有顾虑,决定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做好这笔买卖。

于是,吕不韦买通监守异人的赵国官员,认识了异人,他和异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天,吕不韦把他的打算说给异人,说他计划到秦国去,劝说太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嗣子,将来当太子,继王位。异人听了当然求之不得。

吕不韦拿出一千金到了秦国,他先想法认识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的牵线,认识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太子最宠爱的妃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可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

吕不韦说: “异人贤智,结交天下宾客;经常思念太子和夫人。”他劝说华阳夫人以异人为子,立异人为嗣子,将来老有所倚,享福不尽。

华阳夫人被说动了心,认异人为嫡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异人送去许多钱物,请吕不韦做异人的老师,异人的名声在诸侯国盛传开来。

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攻邯郸,赵王想杀异人。异人和吕不韦买通守城官逃出邯郸,返回了秦都咸阳。

异人回国后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吕不韦建议异人穿上楚服。

果然,华阳夫人很高兴,她说:“我是楚人,你是我儿子,穿了楚服,我很高兴。”安国君遂给异人改名子楚。

秦昭王死后,太子安国君即位,即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不久就死了,子楚即位为王,即秦庄襄王。吕不韦是头号功臣,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秦相,封文信侯。食河阳洛阳十万户的租税,有家僮万人,成为秦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收买下来的奇货经过囤积,终于换来了无法估量的名利。

庄襄王死后,十三岁的太子赢政即位,吕不韦仍做丞相,把持朝政。

关于成语的故事3

我读了一些成语故事,其中有个故事叫《安居乐业》,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叫老子的人对当时的社会很不满,因为国家要打仗迫使人们总是要搬迁,老子喜欢的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是指很小的一个国家,人口也很少,人们过着悠闲的生活,有交通工具人们也不去坐它,有兵器人们也不去用它。邻国大家都互相看得见,可也不互相来往。人们过的很好。

安居乐业指的是“安定的生活,快乐的劳动”,我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也能跟老子所想的理想社会一样,大家和平的生活,不要满地球的,小偷,骗子,案。

关于成语的故事4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的,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跟着一起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关于成语的故事5

侍从:"大王宣颜蜀进殿。"

宣王:"颜蜀,走过来。"

颜署:"大王,走过来。"

大臣:"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让你过来,你不可以叫大王过来,这怎么行呢?"颜蜀:"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宣王:"到底是君主尊贵好是士人尊贵?"颜蜀:"当然是士人尊贵,君主并不尊贵 ……此处隐藏9495个字……。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出处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1]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5]

示例

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乐不思蜀’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关于成语的故事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一、激趣导入:

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2、学生交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

5、板书:自相矛盾

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说,看图理解

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

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

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

(2)重点指导:“戳”

(3)指名解释,做动作

三、精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

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

(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

(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

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2)指名读

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

(2)学生齐答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

四、拓展:

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

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自 相 矛 盾⊕ ⊕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来源,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正式上课时,由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所以我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自学,

一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

二是抓住关键词“夸口”、“张口结舌”。结合学生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最后总结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升华主题。这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在检查生字词时,我让学生表演“戳”这个字的动作,很多同学表演时过于用力,不理解轻轻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过讲解戳的字义,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准确含义,不过花费时间过多,造成后面的授课时间较为紧张。

《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